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中华学生百科全书-第1326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孟子的母亲发现了以后,连连摇头说:“唉!这个地方怎么能继续住下去呢?”
    于是他们就搬家了,这回搬到街市里来了,离一个热闹的集市不远。由
于孟子和邻居的小朋友经常出入市场,甚至在市场里玩,因此很快就学会大
人做买卖那一套,你装买主,我装卖主,你吹牛,我夸口,把商人那种招揽
客人的模样,学得维妙维肖。孟子的母亲看了儿子学成这样,又皱眉头,连
说:“不行,这地方也不行,还得搬家。”于是,她又开始东奔西走。
    这一次,他们母子的新居就在一所学校的附近,孟子耳闻目睹的都是学
校中的事,学着和孩子们一起读书,一起游戏,很快,孟子就变成了一个彬
彬有礼,勤奋好学的好孩子了。
    孟子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地用心读书,会心地笑了,她非常
满意这次搬迁,自言自语道:“这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啊!”
    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出孟母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,她懂得“近
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的道理,她深知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,需要经过后
天的学习和锻炼,她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。她的这些教育思想,
从哲学上完全符合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。一个人的成材,同一切事物的发
展变化一样,内因是根据,外因是条件,内因决定外因,外因又通过内因起
作用。在一定的条件下,外因的作用甚至是有决定性的。如果没有孟母三迁,
说不定孟子还成不了“亚圣”呢!
           自相矛盾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有个楚国人,既卖矛又卖盾。
    这天,他来到集市上,放声吆喝起来:“卖矛喽!卖盾喽!”不久就围
上了一圈看热闹的人。
    他举起盾,吹嘘起来:“诸位,请看我这盾,精工制造,用料讲究,坚
固无比,随你什么锋利的东西,都不能刺穿!”
    他放下盾,又拿起矛,夸耀说:“再看这矛,千锤百炼,精心打造,锋
利极了,再坚固的东西,也能一戳而穿!”

    看热闹的人中间,有一位很会动脑筋,听了他的话,马上问道:“老兄,
拿你的矛,刺你的盾,会怎么样呢?”
    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。
    矛,是刺人的长枪;盾,是护身的挡牌。矛和盾是古代打仗时用的两种
不同的武器。由于那个专门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吹虚自己产品的故事,就有了
“矛盾”一词。人们把彼此抵触、相互不容的情况,叫做“矛盾”。自己说
的话,前后不一致,或者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恰相违背,称做“自相矛盾”。
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,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的既互相依赖又互相
排斥的关系。矛盾在形式逻辑中,称“矛盾律”又称“不矛盾律”,指两个
概念互相否定或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。


         孟氏二子的悲哀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传说古代鲁国一位姓施的人,他有两个儿子,一个懂学问,一个通兵法。
那个懂学问的,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国国君,齐国国君用他做公子的老师;
那个精通兵法的到楚国,用兵法去劝说楚王,楚王很高兴,就用他做执法将
军。两个儿子的俸禄,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来,邻里无不羡慕。
    施氏的邻居孟氏,也有两个儿子,也是一个好学问,一个好兵法,但家
境很穷,因此,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,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孟氏。于
是,孟氏的一个儿子去秦国,拿仁义之理去说服秦王。秦王却说:“现在诸
侯们激烈斗争,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饷。你要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,是招
致灭亡的道路!”遂给他用了宫刑,然后放他回家。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到了
卫国,用兵法来劝说卫侯,卫侯说:“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,而且夹在很
多大国的中间,对大国我要顺从他们,对小国我要安抚他们,这才是求得安
全的办法。要是依靠兵法权谋,那我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了。要是让你好好地
回去,再到别国去干事情,我国就可能受到灾难。”于是砍断了他的脚,把
他送到鲁国。孟氏全家含悲忍愤,怨恨施家没出好主意。
    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,没有从实际出发,固守在
搬用别人的死法子,没有一点灵活性。它的教训告诫人们,办任何事情都不
能凭主观想象,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,也就是说不能从框框、概念出
发,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模式,如果把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,用想象
去代替客观现实,不仅丝毫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,反而会碰钉子,犯
错误,遭至悲惨的结局。
           张飞审瓜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民间有一个“张飞审瓜”的故事。
    故事说一个少妇抱着小孩回娘家,路过瓜田,遇上一个恶少。恶少见她
貌美,便行调戏。少妇不从,被诬偷瓜。双方争执,告到县衙。恶少暗中用
钱收买为他看瓜的地保,嘱他摘三个大瓜到县衙作证。张飞升堂审讯,问恶
少,恶少说少妇偷他的瓜,有人证物证;问少妇,少妇说恶少调戏她。张飞
“想了一想”,佯断少妇偷瓜,命少妇跟随恶少回家,又命恶少把三个大瓜
抱回去。恶少左抱右抱,抱了这个滚了那个,怎么也抱不起来。张飞虎眉一
坚,拍案而起,痛斥恶少:“你堂堂男子汉,三个瓜都抱不动,她是弱女子,
又抱小孩,怎能偷你三个大瓜?分明是你调戏。”经过审问,果然不错。于

是,张飞严惩恶少 40 大板,并捆绑起来,游街示众;处罚地保交出贿赂钱给
少妇,并为少妇打伞开道,送她回娘家。
   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。张飞首先接触的现象,就是事物
的外部联系,比如偷、抱瓜,男人力气、女人力气等等……张飞通过深入分
析这些现象,抓住了事物的本质,找到了事物的内部联系,于是就能做出合
乎论理的结论了。这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。张飞审瓜反映了认识的过程和规
律。


         美人也要巧装饰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,即春秋时期的浣沙女西施、西汉时的匈奴王妃王
昭君、东汉的歌妓貂蝉、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。这四大美人世称绝代美人,
各自享有沉鱼、落雁、闭月、羞花之美称。
    据说四个美人各有一点生理缺陷。她们为了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,便都
各自想出掩饰的办法:西施耳轮长得特别小,便让金银匠给她制作了一对金
环带在耳轮上,借金环的重量将耳轮往下坠以使耳显大,还给这对金环起名
叫耳坠;王昭君的脚长得特别大,便请裁缝给她制作一条长裙,裙子的下襟
拖地把两只大脚完全盖住;貂蝉有狐臭,试验多次自采花汁制成香气扑鼻的
花露水,用以掩盖难闻的气味;杨玉环体胖身笨走路声响不堪入耳,便令铜
匠制作了许多小铜铃佩戴在衣裙上,走动时铃声悦耳将她那难听的脚步声掩
饰住,她给佩铃起名为响铃。
    后来,四件“巧装饰”流传至民间,代代相传,不断改进,成了妇女们
的装饰品。
    绝代美人还要巧装饰巧打扮,说明世间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。事物的
真、善、美都是相对的,不能把好的东西夸大到荒谬绝伦的地步。


         宋太祖以愚困智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北宋时期,有一个名叫徐铉的人,以博学多才名闻于世。一次,江南选
派徐铉进京修贡例,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。朝野上下文臣谋士都因没
有徐铉的学问大,怕被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,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,于
是,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。
    赵匡胤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,便传下圣旨,要殿前司呈上一份不识字
的殿侍人名单。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,用笔随便点了一个人,说:“此人可
以。”众大臣一见,颇感惊讶,皇上怎么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
纶的徐铉呢?
    再说被点名陪伴徐铉的殿侍还没弄清怎么回事,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江
南。他陪伴徐铉上路后,从渡江开始,徐铉便妙语连珠,语惊四座,令同船
的人叹服不已,惟独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声,除了点头应是,一言不发。徐
铉好生奇怪,不知这人学问深浅,便又饶有兴趣地与他攀谈,卖弄自己的学
问,满以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