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中华学生百科全书-第1117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兄弟中,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。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。乳娘
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。她在给柳永喂奶时,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
写字。小柳永虽然不会读,但识字不少,到了 7 岁,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
了。
    柳永小时候,不仅才思敏捷,而且学习十分刻苦。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
河,河边有块大青石。每天早晚,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,蹲在大青石上提腕
运劲在水面上练字,日子长了,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、飘逸而又沉稳
的字了。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,多有求他写对联的,人称“柳联”。柳叶河
边那块大青石,则被后人称为“磨砺石”。
    柳氏三兄弟在学习上都是十分刻苦的,据说他们在赶考之前,连家乡素
有“风景奇秀甲天下”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。只是在临进京之前,三变才
提出游一次家乡山水,放松一下情绪,开阔一下眼界。三兄弟流连于山水之
间,乐不思归。三变更是灵感勃发,思如泉涌。他一气吟出五阙《巫山一段
云》。词的第一首写道:“六六真游洞,三三物外天。九班麟隐破非烟,何
处按云轩?昨天麻姑陪宴,又话蓬莱清浅。几回山脚弄云涛,仿佛见金鳌。”
大自然的美景与美丽的神话故事,相映成趣,勾勒出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。
至今,他家乡的群众仍为有柳永这样一支神笔而自豪。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苦学成材——范仲淹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范仲淹(989~1052),字希文,苏州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北宋初期著
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和文学家。太宗祥符进士,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。后拜

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他主张推行新政,改革吏治,提倡农桑,减轻劳役,
加强军备,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。工于诗词散文,有《范文正公集》。
   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。五代时期,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
秘书监。父亲范墉任武宁军(徐州)节度掌书记。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
生的第三个儿子。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。随着家境的衰
落,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(今山东邹平县东)朱氏,
更姓朱,名说,中进士后恢复本姓。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。他曾在长白山
(今山东邹平县南)醴泉寺读书,因家庭贫苦,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,划作
四块。早晚各两块,切一点荠菜,加一点盐来吃,这样苦学了三年。后来,
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,十分难过,哭着辞别了母亲,到南都(今属商邱)学
舍读书。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,夜以继日,有时通宵达旦,五年没有脱衣服
睡过觉。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,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。
   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。当他还是个秀才时,就“以天下国家为
己任”,后来他当了谏官,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,任用私人,受到贬谪
处分。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,又回朝任副宰相,积极推行新政,
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,回到陕西防守边境,新政也就废止了。
第二年,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,请范仲淹写
篇纪念文章。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岳阳楼记》。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,
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,应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一千
多年来,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,为国为民,奋斗不
息的警句。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,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,深得人民拥
戴。他“死之日,四方闻者,皆为叹息,”人民“哭之如父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妙评《鹭鸶》——苏轼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苏轼(1036~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。四川眉山人,出身于书香门第。
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;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,是一
位明大义、有才学的女子。苏家藏书甚丰,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
育,加上他聪敏好学,7 岁知书,10 岁能文,出口成章,所以亲友夸奖,远
近闻名。
    有一天,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、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,一边吃
着馒头。突然,天空乌云密布,大雨滂沱。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。
程建用先出第一句:“庭松偃盖如醉。”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
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。杨咨接着说:“夏雨初凉似秋。”意思是夏日的
雨一来阴暗凄凉、乌云压顶,好像是秋天。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:“有客高
吟拥鼻。”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,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。意思是此时此地,
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。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,说这句诗有声
有色高雅含蓄,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,于是又联了一
句最俏皮的话:“无人共吃馒头。”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。
    苏轼稍大一点,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。书院
的教师叫刘微之,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,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。
    一天,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《鹭鸶》诗。老师吟罢,
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,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,然后说:“大家不能都
一味夸好,还要大胆提意见。”课堂上一片沉寂,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

家,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,一遍又一遍地默念“渔人忽
惊起,雪片随风斜”,从他的神态看,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,
他就问:“苏轼,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?”
   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:“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,但有一点学
生不清楚,想请教老师,这后两句中的‘雪片’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
掉落下来的羽毛?”“正是,正是。”老师连连点头。“学生前几天在江边
玩,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,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,离地面很近,并不是随
风斜飘的。”
    “诗首先要真,既然不合乎事理,就请你改一改吧。”老师用真诚的眼
光看着苏轼,然后又转向学生,“大家都试试看吧。”
    学生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不说一句话。苏轼也沉吟了一下,然后
说:“我看可以改为‘雪片落芦苇。’”
   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。他凝思片刻,称赞说:“改得好,改得好!
这‘落’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,合乎事理,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
羽毛的生动情景,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。”
   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,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
苏轼学习。
   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。他博览群书,少年时代就打下
了坚实的基础;他 21 岁考中进士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
的成就;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被誉为豪放派词宗;书法方面,他与蔡襄、
黄庭坚、米芾并称“宋四家”;他的诗清新豪放,善用夸张比喻,在艺术表
现方面独树一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年少志高——岳飞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岳飞(1103~1142),宇鹏举,相州汤阴(今河南汤阴)人。我国著名
的民族英雄,屡建奇功,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。
   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。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。父亲
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。他家省吃俭用,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
年。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,岳和干脆割给他;有借钱不还的,也就不要了。
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。传说岳飞降生时,有一只像大雁一样
的大鸟飞鸣而过,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。岳飞没满月,黄河决口,母亲
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,才幸免于难。
    岳飞小时候,家里很贫穷。母亲含辛茹苦,亲自教他读书。没有钱买纸
笔,就用树枝作笔,沙地作纸,在地上练习写字。他寡言少语,但学习十分
用功。尤其喜欢读《左氏春秋》《孙吴兵法》,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。
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:“诸葛大名垂宇宙,元戎小队出郊圻。”表明他将来
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,拯救人民,建功立业。他曾游历泰山,写下“流
水崇山怀作者,春兰幽竹契风人”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