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绝对权力-第232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。而况且,那个所谓的“作风问题”,简直就是莫名其妙。
高洁和范鸿宇俱皆未婚,何来作风问题?
就算他们谈恋爱,那也是非常正常的行为。
年轻人嘛,还不许谈恋爱了?
既然市委已经决定要提拔范鸿宇,市纪委自不会在这个时候“惹是生非”,强出头做恶人。既得罪了范鸿宇身后的邱明山范卫国,也得罪了市里的主要领导,两边不讨好,何苦来哉?
结果,宋珉却指示市纪委好好查一查。
宋珉这个指示,就是顾秘书传达给市纪委的。
至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,顾秘书也能猜到个大概。
谁料高洁的反应,如此激烈?
眼下,连尤省长都来“凑热闹”了,估计宋书记心里头相当郁闷吧。
(未完待续)
第224章 夫子论德
柯大中离开之后,纪委办公室陷入沉默之中,两位较为年轻的纪检干部,依旧“陪伴”着范鸿宇,时不时对视一眼,神情略显尴尬。
范鸿宇倒是非常轻松,斜斜靠在椅子里,喝着茶水,可惜没有一张报纸供范副镇长浏览,不然会更加惬意几分。
范鸿宇没想走,真要走的话,这两位纪检干部未必敢阻拦。
没见柯副书记都被范镇长三言两语就“吓”跑了吗?
范鸿宇喝了几口茶水,又掏出香烟,递给两位纪检干部,笑着说道:“抽支烟吧,我估计,柯书记还需要一点时间才回来。两位贵姓?”
两位纪检干部面面相觑。
这年轻人未免太牛叉了,这当口还如此轻松自在。
不过两人还是接过了范鸿宇的香烟,向范鸿宇简单介绍了自己。一个姓梁,一个姓刘,都是市纪委的正式干部。梁生是土生土长的彦华人,刘生则是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彦华上班。
“范镇长……这是什么烟啊?好像以前没见过……”
梁姓纪检干部拿起范鸿宇敬的那支香烟,反复看,很好奇地问道。
他在市纪委上班,平日里也算见多识广了。
范鸿宇笑道:“黄熊猫,中央首长的特供烟。”
“中央首长特供烟?”
粱姓干部和刘姓干部都大吃了一惊,脸上随即露出不大相信的神情。
范鸿宇笑笑,也不多所解释。
这个方面,李春雨很够意思,经常给他寄几条好烟过来,不一定是特供熊猫,也有其他牌子的,但都是好烟。如今李春雨和葆兴一样,早已成为范鸿宇的铁哥们。再说,李春雨现在也渐渐开始变得阔气了。范鸿宇指点赵歌夏言他们,赚钱的速度真不是盖的。
见了范鸿宇这“高深莫测”的样子,两名纪检干部益发的惊疑不定,但望向范鸿宇的眼神,明显增加了几分敬畏之意。
毫无疑问,这是个牛人!
“范镇长,问个题外话,绝不是公事啊,你别误会……”
粱姓干部显然话比较多,抽了几口烟,又忍不住了,望着范鸿宇,小心翼翼地问道。
范鸿宇笑道:“没事,尽管问吧。就算是公事也没关系,我一样会配合的。”
“哈哈,真不是公事……那四万块奖金,是不是真的发了?”
粱姓干部脸上露出很好奇的神色。
四万!
对于眼下的普通干部而言,真的是天文数字。他们做梦也没想过,还可以一次性领取四万元奖金。
“当然发了,文件规定的,肯定得执行。”
“现金?”
“现金!四十摞!”
范鸿宇伸出四个手指头,比划了一下。
两名纪检干部又面面相觑,张大了嘴合不拢来。
“那,范镇长,你能不能跟咱们说说,这四万,你真的都花掉了吗?花在哪了?你别误会,这真是好奇……你看,我们都没有记录的。”
粱姓干部指了指面前已经合上的卷宗,说道。
刘姓干部也略略伸出了脖子,一样的好奇之至。如果说范鸿宇一次性给自己发四万元奖金,已经足以令他们震惊无比,那更让他们好奇的是,范鸿宇把这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?几个月时间,花掉四万块,那是什么概念?
是四万,不是四十块!
最起码你得有个地方把这钱花出去才行啊。
就算范鸿宇是一等吃货,特别爱吃猪肉,“猪肉好吃爱爱爱”,那也不行。
四万块可以买两万多斤猪肉,腻不死你!
范鸿宇想了想,说道:“两位,告诉你们也不是不可以,但你们必须要给我保密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,关系很重大。”
两人的好奇心立时就被吊到了最高点,忙不迭的点头答应,目不转睛地望着范鸿宇。
“这四万块,全部买书了。”
“买书了?买什么书能花那么多钱?”
“主要是农业科技书籍,还有一些连环画和故事书。”
两名纪检干部诧异不已,问道:“买这么多书干什么?四万可以买好几万本书了吧?”
原来不是买的猪肉,而是买的书。
范鸿宇笑道:“枫林镇有将近一百个村,每个村都都建了小图书室。几万本书分下去,每个村也就摊到几百本,也不算很多。今后还要陆续添置一些新书进去。”
两名纪检干部满眼都是小星星,半晌没回过神来。
“这……范镇长,这是好事啊,那,刚才你为什么不跟柯书记说明这个情况呢?”
震惊良久,粱姓干部才以很不确定的语气问道。
枫林镇在搞什么“新农村建设”,他们也是听说过的,每村设一个图书室的方案,是“枫林模式”的组成部分,省报上都报道过。现在,范鸿宇告诉他们,他的四万元奖金全都变成了图书,充实到了全镇一百个村的图书室。果真如此,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告诉柯大中,不就啥事都没有了?
就算违规给自己发奖金不对,但只要这四万元是用在公事上,纪委也不好说什么。至少绝对不能将范鸿宇定性为“贪污公款”。
“对啊,范镇长,这可是个极佳的新闻素材,如果属实的话,完全可以上省报的……”
刘姓干部也附和道。
范鸿宇摇摇头,神色变得严肃起来,说道:“两位,所以说要请你们保密。这事不能宣传,一宣传,好事就有可能变成坏事了。”
两人莫名其妙,齐声问道:“为什么?”
他们实在看不出来,这事怎么就会变成坏事了。
范鸿宇说道:“春秋时期,有一个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,不知道两位听说过没有?”
两名纪检干部都摇了摇头。
孔夫子他们倒是知道的,孔老二嘛,只要在七五年的时候已经懂事了,基本上就没几个不知道孔夫子的,那一年“批林批孔”宣传得最厉害。
但子贡这个名字,确实没听说过。
能够知道“夫子门徒三千,贤者七十二人”已经很了不起了。
子贡原本也不是孔夫子门下最知名的底子。
只是这边正谈着四万块奖金的事呢,怎么又跟孔夫子扯上关系了?
“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,当时有很多鲁国人在其他国家被卖作奴隶,鲁国为了挽救这些国人,增加国家的凝聚力,制定了一条法律,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地看到本国人沦为奴隶,只要出钱把这些奴隶赎回,可以凭买卖的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。这条法律颁布以后,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,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。人人称颂国君仁慈。”
范鸿宇不徐不疾地说道,倒是富有感染力。
两名纪检干部渐渐被他的“故事”吸引住了。
“当时,孔夫子的弟子子贡,是一个很有钱的人,经商,经常会在各个诸侯国中做贸易。在那些国家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,子贡就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全都赎回来,却不向国家要补偿金,并且以此为荣,觉得自己道德非常高尚。谁知孔夫子知道之后,却把他骂了一顿。说他做得不好……”
“啊?那这是为什么呢?”
刘姓干部情不自禁地追问道,粱姓干部也是浑然不解。
范鸿宇笑了笑,说道:“因为孔夫子觉得子贡把道德的标杆拔得太高了。本来国家制定这条法律的目的,一方面是为了解救鲁国的国人,另一方面则是彰显国君的仁慈宽厚,增加国家的凝聚力。为此不惜付出付出一定的代价给这些赎奴的人作为报答和补偿,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既做了好事,又不吃亏。许多人都非常乐意,只要在国外发现这种情况,一般都会施以援手,解救自己的同胞。但子贡把这个行情给破坏了。他自己很有钱,不见得其他人都和他一样有钱。子贡赎回奴隶,不去国库报销,如此一来,如果其他鲁国人赎回了奴隶,就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:如果他去报销,他的道德就不如子贡高尚了,只是一个商人;如果不去报销,自己就要承担赎回奴隶的费用和损失。这个损失,并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,更不是谁都愿意去承担的。慢慢的,再有人在其他诸侯国看到成为奴隶的鲁国人,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